高考作文

时间:2024-02-06 08:47:19
实用的高考作文集合7篇

实用的高考作文集合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作文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作文 篇1

最近,我为多位高三同学进行了高考作文的点评和指导,对于他们在作文中暴露出来的普遍性问题给出了五点关键意见,在此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高考负责作文阅卷的有 关 老师透露,在阅卷过程中的时间压力非常之大,平均两三分钟甚至更短时间就要看一篇文章。所以,老师们会养成一定的阅卷习惯,重点和优先关注作文的几个地方,所以,大家要在平时对这些关键点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练习。

其中,与之对应要处理好如下五个关键问题:

一 自命题作文的题目要点题。

应该说,题目是一篇文章的最重要部位,相当于人体之首,一篇文章总体都要围绕这个题目来展开和构造。所以,命题就变得非常关键和重要。虽然,考试中同学们经常遇到给定题目的情况,但是,遇到自命题目的时候,有些同学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那么,该如何命题才不会跑题和偏离呢 ?

关键是看题目要求,比如 : 题目给出了一段关于母子在超市偷盗牛肉干的故事,然后,让你从 " 和谐 " 的角度来进行讨论。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拟定 " 牛肉干的哭泣 " 之类的题目就显然是离题了。虽然是从这个故事本身出发的命题,但是,忽略了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题目对 " 和谐 " 这个最重要的要求。

其实,最简单的做法就是要让题目中出现这样的相应关键子,例如 : 上述题目改成 " 牛肉干背后的和谐 " 或者 " 从一袋牛肉干谈和谐 " 就会好的多。当然,还可以有更多的命题选择,但是,直接在题目中点题是最容易的,也是最安全的,可充分保证拿到题目相关的基本分数。

二 文章主题必须清楚明白、健康向上。

在平时的写作中,有些文笔很好的孩子常常犯这样的错误,他们对现实问题有一些这样那样的看法,于是,有些孩子就希望从与众不同的灵活角度来阐述自己的实际看法,结果,常常很难拿到高分。他们有时会觉得很委屈,自己明明写得不错,虽然前面绕了个弯子,这样不是更有艺术性吗 ?

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的阅卷老师只有三分钟,他很可能没有时间去分析清楚你的观点,因此,尽量让你的观点清楚明白,同时,要符合时代要求,健康向上。否则,很有可能因为自己的这种多余发挥,反而得到一个较低的起评分数。

三 材料的应用必须合理、全面。

目前高考作文命题的灵活性越来越强,在高考作文中给出的材料也非常丰富。有些时候,同学们面对这些材料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尤其当题目给出的材料是看似直接矛盾的时候。例如 : "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 " 人往高处走,高处不胜寒 : 水往低处流,低处纳百川 " 让你从 " 高低 " 的角度来写一篇议论文。那么,针对这两个不同观点的材料,该如何运用,确定主题呢 ?

其实,相互矛盾的材料非常好处理。

你只要选择其中的一个向上观点作为主要方向,然后,变化一下另外一个观点,使它成为主要方向的辅助观点即可。针对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将 " 人往高处走 " 作为主要方向 : 而把“站在高处不胜寒”变化一下,引申为 " 当一个人达到一定高处的时候,只有用低处纳百川的心态来要求自己,才有可能消除和避免高处不胜寒的不良心态,继续向更高处攀登。 " 从而,实现从 " 高 " 向 " 更高 " 的突破。

这样一来,两部分材料都很好地运用上了,而且,还起到了相互呼应的效果。

四 议论文第一段必须开题。

另外,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很多同学开题太慢,常常喜欢在开头举例子,往往是叙述了两三段之后才切入主题。这是一个高考作文难得高分的典型问题。大家一定要记住,时不我待 ! 在第一段必须开题,把自己的观点直接亮出来。

五 最后一段必须扣题呼应。

最后一段也是阅卷老师的考核重点, 他们往往会花较多的时间看看你的最后落脚点是否和本文的题目、中心相呼应。因此,大家在这一部分要扣题,将自己的观点进行全面综述和强调,但是,在文字上要与首段开题时有所区别,表现一下自己的文学功底。

当然,除了上述这些关键点,美词佳句、典故名言都会使你的文章增色不少,同时,不同段落之间的过渡和联系也是需要引起大家重视的。但是,只要你注意了本文提及的五个关键点,就可以基本保证自己的高考作文有一个较好的起评分基础。平时作文分数较低和上下波动较大的同学可以在后续的练习和考试中,多从这五个方面调整和适应,预祝大家在考试作文方面有一个大的突破 !

高考作文 篇2

有人说:如同生命注定死亡,我们的青春也终将褪色。然而我却说:“我们的青春永不褪色,哪怕是死亡降临的前一秒。”

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的一种“状态”。青春非指青春期,抑或是年轻漂亮的岁月,它是一种昂扬热烈的“生命状态”。它并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衰退。如爱因斯坦,即使年老,却仍能和孩子们天真地打成一片,仍能做出那些让人捧腹大笑的奇怪表情。这样的他,有谁会说是一位暮气沉沉的老人,又有谁能说他的青春已经褪色?

有些人,认为青春只是生命的阶段,终将随着年龄增大而消逝,他们往往更容易在生活的打磨下提前失去青春,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老儿”。

要保持青春的状态,我们需要拥有乐观开朗的心。生活如同航海,总会有暴风雨的出现。这些可怕的暴风雨,往往会吹落青春的风帆,使青春褪色。而一颗乐观开朗的心,便是最好最完美的雨伞,保护着你的青春。苏轼晚年多次被贬,但乐观豁达的他依旧不改青春昂扬的姿态,一手美食,一手诗书,口唱大江东去。由此可以看出,唯有保持乐观,我们的青春才不会被风雨侵蚀。

青春的不朽更需要我们学会“忘记”。生活中的挫折,他人的是非之语,都会在你的青春上留下一道道伤痕。所受的伤害多了,你的青春也会伤痕累累,最终只能无奈地倒下。而学会忘记,你的手中就有了一瓶“云南白药”,青春上的伤痕也会加速愈合。

高考作文 篇3

当我面对“高考之外”这个题目的作文时,我脑海里涌现的第一人便是韩寒,就在我努力的在想还有谁和韩寒一样没有参加高考所取得的成绩却不比重点学校毕业生弱,为了给我的这篇作文增添一些真实的案例;于是乎我就上网查找资料,在这过程中,我看到了像我一样为了这篇作文在网络上求助的的学生,而在他的提问的下面有条回复让我触目惊心,可能触目惊心这个词有用的夸张,但是我没找到比这个词更合适的词,他回复说“一群想要靠着这篇文章给高考加分的人绞尽脑汁的想着高考为何不重要。”这又算是什么?

我很是困惑,可能 ……此处隐藏3194个字……大多数考生在审题上没有问题,而文章能否写出立意,那就因人而异了。”在他看来,题目所呈现的是在关注自身需要的基础上,思考自己的“被需要”,体现自我价值。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在满足了生存需求后,还有自我实现的需求。所以,和过去的一些作文题引导学生关注外部世界不同,今年的题目倡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内心,并且在自我价值实现这一问题上做哲学层面的反思。可以说,书写空间很大,但文章的气度就体现在个人价值的思考上。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表示,“被需要”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孩子“常回家看看”是一种“被需要”,医生救死扶伤是一种“被需要”,老师教书育人也是一种“被需要”。一方面,这个单维度的题目让考生的写作方向非常明确,与之相关的生活素材十分丰富;另一方面,题目蕴含思辨性,这也和考生平时的为人、品格、修养息息相关。

骆玉明说,题目描述中有一个重要的信息——个人价值,这就需要考生先理解什么是“个人价值”,它与“被需要”之间又存在什么关系。在他看来,两者的关联其实是指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往深了说,是个体和社会结构的'关系。这是需要考生们进一步理解和思考的。

同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的杨俊蕾认为,这次的作文题不为难学生,从自身需求切入,继而引导学生思考“被需要”,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既有层层递进,又有哲学辩证法在其中。这个题目还倡导学生关注社会、有所作为,比如,如何看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如何看待“不自觉的冷漠”等等。

感受、思考“被需要”,是青少年和成年人都必须思考的话题

“被需要”不仅是一个不错的作文题目,更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张麒坦言,为人父母者也应该从这个题目中思考自己和孩子之间的相处,让孩子获得被需要的感觉,从而获得丰富的生命体验。

张麒说,父母对孩子的高期望从来都没有发生过变化。但是,在过去物质并没有那么充足的环境中,孩子往往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的未来对家庭的意义,这使得他们能够感受到被家庭需要。而现在,物质条件丰富了,“90后”“00后”们也许会因为成绩好让父母感到光荣,但是他们可能难以感受到自己对家庭的贡献,以及自己被家庭所需要。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缺乏心理弹性的原因。”不管是不被需要还是被需要,由于感到无法达到家长的目标,孩子可能会缺乏归属感和效能感。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遭遇挫折或是自尊受到打击,孩子的心理就很容易走向负面。张麒强调,这个作文题也是我们每个家庭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家长要看到孩子未来会面临的困难,而不是纠结于当下,不要被周围的环境裹挟。”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米启兮提到,在高中阶段,孩子们首先容易想到的是自己的“需要”,但是随着逐渐成长,他们会越来越被家庭和社会所需要。那时他们就会意识到,比起自己有限的、重复的需要,来自社会层面的被需要才是持续的、大规模的。

由“被需要”发现自我价值,才能好好规划人生道路

“上海的作文题让孩子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思考‘被需要’的不同层次,从而思考自己的人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曾经在平时的生活中思考过这个问题。”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评委、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在接受采访时说,“因为每一个人都有感受到‘被需要’的需求,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在张麒看来,感受“被需要”、思考“被需要”,几乎算是青少年人生的“起跑线”。“在高考前,这些孩子们需要规划自己的人生,发现自我价值,因此自己被需要的感觉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同济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张轮看来,这个题目向社会传递出一个信号: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语言和思维能力,对于培养正确的“三观”也非常重要。“要写好今年的高考作文,光说几句大话空话肯定不行,而是要对这个问题有深度的思考,要有个人的真切体会,不管作文写得如何,思考这道题本身对‘00后’们来说就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于“需要”和“被需要”的关系,投身教育公益事业的志愿者也很有发言权。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教师张轶超从20xx年开始就坚持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免费课外教育,并且不定期赴河南、安徽等地进行短期支教。张轶超坦言,我们被别人所需要,也需要别人的认可,“被他人认可的需要,是每一个人的需要。”在他的理解中,人是“社会性动物”,单独的个体是无法获得满足的,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在交往中被需要、得到认可,才能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任何行业的人,包括志愿者,都是通过满足他人的需要而获得自身存在的价值的。”

高考作文 篇7

身未动,心已远。

去远方吧!这仿佛一声来自远方的呼唤,轻轻撩拨你的心弦;又似是一句来自灵魂的催促,柔柔拉升渴望远方的目光。可红尘的纷繁便同十丈软丝,轻易缚住你的身,阻隔着远方的梦。

那又如何,总有一种方式,让我们远行。

困住一个人的方式,无疑是残疾和病痛。无论是史铁生困于轮椅之间,还是力克、胡哲自出生便四肢全无,他们都仿佛是上帝的造弄者,承受着超于常人数百倍的痛苦。可身体又怎能禁锢一个人渴望远方的心?就这样,力克打开他“不设限的人生”,史铁生也在文学上找到精神升华之路。记得史铁生曾给他的偶像——美国短跑名将刘易斯寄去自己的一本书,刘易斯回赠他一双跑鞋。后来刘易斯来到中国,第一件事是拜访史铁生。史铁生笑说:“你送给我的鞋我也穿不了啊。”刘易斯则回道:“你送给我的书我也读不懂啊。”记者便记录道:《铁生穿不了的鞋,刘易斯读不懂的书》。如果缺陷即意味着不完美,那哪一个人不是被缺陷束缚?我们要像史铁生一样,即使被各种不利所禁锢,也要寻一种方式,让灵魂远行。

正如那棵飞不动走不得的树,一粒种子,能让“我”到达远方。

铜墙铁壁,无法囚着一颗渴望远行的心。前苏联飞行机设计师图波列夫囚于监狱,可他在狱中仍孜孜不倦地设计。终于,他的飞机翱翔于天地,护祖国一方净土。逝世不久的前南非总统曼德拉身在狱中,即使这般田地,他也未放弃争取种族平等的斗争,甚至对着看守他的狱卒还进行反种族歧视的演讲。二十七年岁月,在他出狱那天,黑人也迎来光明。

远行,无拘形式,只因心向远方。

我身处之地,青灯重叠,绿水环绕,仿佛与世外喧嚣隔离,俨然一派世外桃源。可这也无疑是一种禁锢。远方的繁荣、绚烂,像是一个耀眼的梦。可又有多少人,可以任性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你听,考场上纸笔相磨的沙沙声。你看,每个人眼中镇静又严谨的目光。是啊,我们正在用这种方式。让我们走出这座小城,走向美好的远方。

如果繁杂迷了你的眼,冗长囚禁你的身,你换一种方式运行,只因心灵已飘然而去。

流水清冽,风声缓缓,宫殿巍峨,街市庭台。

去吧,去吧,它们就在远方,等你到来。

本文可贵的思考点有:

1、即使被各种不利所禁锢,也要寻一种方式,让灵魂远行。

2、那棵飞不动走不得的树,一粒种子,能让它到达远方。

3、铜墙铁壁,无法囚着一颗渴望远行的心。

4、远行,无拘形式,只因心向远方。

《实用的高考作文集合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