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作文1300字

时间:2023-05-14 05:23:44
春节的作文1300字锦集5篇

春节的作文1300字锦集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的作文1300字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节的作文1300字 篇1

春节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去亲戚与本家拜年。年初一就在村里给直系亲属拜年,一大早起来就去爷爷、奶奶家拜年,还要带上礼品,精果、红糖什么的,都可以;接着是其他的长辈家拜年,也要带上礼品。初二就要到母亲的娘家拜年,包括外公的哥哥弟弟、侄子家等。

每去一家,首先得受鞭炮。大方的人家就放长一点的鞭炮,要不就放短一点的,意思一下。鞭炮放完了,拜年的人还得高喊:“拜年了,恭喜发财!”对老人要说:“恭喜您哪,越活越鲜健!”老人家会亲昵地在头上摸一下,回应道:“也恭喜你越来越聪明,将来考上大学!”接着就到一杯糖水;走的时候当然还会给一点压岁钱,或者五毛,或者一块,两块。一般会在祖父祖母家吃一顿团圆饭,这顿饭叫做喝年酒。摆了一桌丰盛的菜,鱼圆子、肉圆子、红烧肉、海带、合菜(是用莲藕丝、豆腐丝、芹菜丝、肉丝、黄花),鱼圆子一般是所有人都爱吃的菜。一般一大碗是不够的,所以会盛上两碗。看厨艺的水平,主要就是看鱼圆子做得好不好吃。我们都喜欢吃嫩脆的,那证明鱼的含量比较多;如果有些粉,就是兑的淀粉较多,我们都叫这种圆子为“做得太假了。”

舅公在家里地位极高,父亲、叔父、姑姑们还有我们晚辈都要先给他老人家拜年。从记事起,直到上初中,每年初一一大早,我就要起很早,和父亲、叔叔、大姑和小姑到几十里外的舅公(也就是父亲的舅父家)拜年。

记忆中的初一早晨总是笼罩着迷朦的轻雾,父亲带着我们一大帮人长途跋涉去舅公家拜年。据祖母说,她的父亲,也就是父亲的外祖父是很有钱的地主,后来打牌全输了,幸亏如此后来才没有被化成地主富农。但是,她的父亲并不主张孩子们读书,虽然舅公贵为独子,但却是文盲。

舅公一般并不理会我们,大约父亲会和他进行一些交流与沟通。舅婆据说年轻时是个美人,即便老了,依然干净清爽。舅婆对我们却很热情,满口的“儿呀,儿”的叫个不停。这是我们家那边是少有的,父母自然不会这样亲昵地称呼我们,祖父母也不会这样称呼我们,他们只是喊我们的名字,有时候甚至是我的绰号“太阳”,或者很正规地“新梅大姐”。仅仅如此,我们都觉得舅婆非常和蔼。临走时,她还塞给我们每个小孩两毛钱的压岁钱,说是买鞭炮放着玩。

大姨婆,祖母的姐姐很能干。大姨婆有两个孩子,大的是女儿后来嫁到了甘肃,做了工人,是我们这个家族唯一的吃商品粮的人,总给大姨婆寄药什么的,母亲总是羡慕极了。小的是儿子,我们叫表叔,却也是读书人,在一所中学里教书。娶的太太是极厉害的角色,大姨婆老和她吵架,偶尔也住到我们家。

细姨婆是祖母的妹妹。她总是最欢迎我们到她家拜年。小姨婆有四个孩子,大的是个女儿,跟大姑姑一样大的年纪,长得也很漂亮,人更是机灵,大约是外祖父做的媒吧,后来嫁了外祖父家里的一个亲戚家的儿子,后来成为一个非常有钱的男人。大儿子二儿子却跟小姑姑差不多大,小女儿秋芝则比我只大一岁。我还得称呼她“秋芝姨”。

那声势浩大的远来的亲戚,其实宣示了某种地位。村里人总是很羡慕小姨婆家有这么多亲戚。小姨婆总要招呼我们一顿年酒,想来对她那并不富裕的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可是,我们却浑然不觉,直到我自己独自一个人生活,发现招待一大批客人是多么辛苦的事情时才理解她那热情的可贵。综合信息网

我最喜欢小姨婆的是她的大方。每年到她家拜年,她总是给我们崭新的一块钱的钞票,比祖母给五毛钱自然要大方多了。只是到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其实小姨婆也是家境艰辛。后来她病入膏肓时,我也曾到她家给她拜年,她拉着我的手,热情地说着话,那么慈祥和蔼。我那时没有挣多少钱,给了她50块钱,她执意不要,在我的坚持下,她接受了,口里直念叨我的好,依然满口“儿呀,儿”的叫着。

后来,祖父母相继去世了,舅公舅婆也相继去世了,小姨婆也去世了。这世上便没有了那么慈祥地爱我的祖辈人了。

春节的作文1300字 篇2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向我们徐徐走来了!这个春节对我而言,是一个特殊的春节。因为再过半年,小学升初中的毕业考试,这是我的人

生中一个转折点。考完试,我便将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初中生。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个春节更是载着我的欢乐,美好的愿望以及那远大的理想。

但是岁月的匆忙,让童年在时间的年轮里消失。童年是七色的,是热情的,可爱的。“童年的梦,七彩的梦;童年的歌,欢乐的歌;童年的脚印一串串;童年的故事一摞摞……”这首歌是否能让你回想起美好的童年生活?在那五彩缤纷的岁月中,发生过许多事情,不像星星一样的明亮。我的童年是美好的,有许多事值得回忆……

往年的春节,过得也是丰富多彩,但在我认为今年的春节,我过得才真可谓是“五彩纷呈”,极为有意义。我不仅在活动中懂得了2个大道理,还了解了其中的奥妙,十分其乐融融:

春节的早上,我一骨碌从床上跳起来,抖擞抖擞精神,活动活动筋骨。然后高高兴兴去叫爸妈,给他们拜大年。平日里极其喜欢赖床的爸爸见我起得这么早,竟然也不甘落后,从床上翻身便爬了起来了,妈妈和爷爷也陆续地起床了,我们慢慢地吃完了丰盛的早餐,洗完脸,刷完牙,一心想到的就是“中午吃什么好”呢!一想到吃,我就来劲了,忙向爸妈建议做这做那,爷爷与妈妈是我家的大厨,我们大伙儿商量了半天,妈妈说:“很久没吃过饺子了,又有点馋了,还是包些饺子吃吧。而且,你们可别忘了,今天是大年初一哦!”妈妈这一主意刚一说出口,我们就连声叫好,非常赞同。

我可不喜欢拖拖拉拉,“说做就做”。我们便开始分工进行了,爸爸做肉馅,妈妈揉面,我和姐姐烧水。起先,我们干起来都十分有劲,可不到半个小时,肉馅弄好了,饺子也弄好了,水也快烧开了。爷爷与妈妈便熟练地包起饺子来,我先是在一旁仔细地观察,随后也学着包起来,我好不容易包了六个,就略感劳累了。你还真别说,这包饺子的活儿也未必好学啊!,说到底,也是要下一番功夫的。妈妈见我愁眉苦脸的,意味深长地说:“难道我就天生会做吗,如果不吃点苦,付出点汗水和心血,加上努力去学,又怎么能学得好,做的美观呢……”我听了惭愧极了,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恨不得找到个地洞钻下去。为了使得我做的水饺不再饱受嘲笑,我便认真钻研、总结,吸取上次的教训。一切都研究好,准备就绪后。我又一次重新“扬起风帆,一步一个脚印”,认认真真地包了起来,我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包的水饺会露馅。果不其然,短短的5分钟后便有了成效,这下不仅做得比上一次更快了一些,还美观多了!比起上次包的,真是“天壤之别”这就使我明白了第一个道理:“学什么都应该刻苦,只有这 ……此处隐藏2247个字……一会儿我们把炮扔进大铁皮油箱里,弟弟娴熟地拔引线、点火,然后飞一般猫身卧倒,“轰隆轰隆”的爆竹声响彻云霄;水潭里、矿泉水瓶里、砖缝里、枯井里……都记录了我们的“斑斑劣迹”。弟弟说玩的就是心跳啊。但弟弟还觉得不过瘾提议说:“我们去燎山吧”(在山上烧枯萎的地皮草),我也就好奇地“随便”了。

于是我们就蹑手蹑脚地逃出大人的视线朝山上跑去,一路上好奇、激动、忐忑一直充斥着我的内心,爬到半山腰时,我们冲进了一块空旷的树林里,弟弟冲我做了一个鬼脸说:“就在这放吧”,我也欣然地默许了。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他左手熟练的拿起一个纸筒,右手拔了一把干草塞进纸筒里,然后点着后嘴对着一吹,火瞬间蔓延开来,我们急忙拿起棍子打,挖土埋。点一堆心惊一阵,点一堆肉跳一阵,真是刺激过瘾。

等我们或到家时,大人们一下子就看穿了我们的秘密行动,原来我们的脸上、鼻子上、衣服上都留下了足够的证据,特别是弟弟的头发上还有一撮焦发。燎山的快乐侵入了我的每一个细胞,大人们的叮嘱听着也是云里雾里地绕。而最能体现春节气息的莫过于家家户户隆重的春节祭祀活动了,这既是寻根、哀思也是家风家规。

年三十太阳快落山时,家家户户都要去接先人(家中已故的老人)。也只有男性才能参加这样的祭祀活动,长辈们在前面拿着纸币、香和蜡,我们小辈们在后面拿着一卦卦爆竹,在村口烧纸、点香、磕头行礼,迎接先人。此时,全村爆竹声此起彼伏,礼花满天。先人接来之后要恭恭敬敬地供在每家客厅正面靠墙的供桌上,所有的孝子向先人磕头、作揖和行礼。整个仪式大概要花费一个小时左右。

年三十晚上,孝子们要在供奉先人的房子里守岁。据奶奶讲一夜不能睡,一家人在一起吃酒、划拳、打牌、聊天……不过现在一般熬到两三点就睡了。我一直陪着奶奶睡在大伯家的正房,从除夕到初三每天凌晨四五点天色朦胧时,奶奶都要早起,去蒸热供桌上的祭品,然后再行礼供上新的。接下来的一连三天,每天早晚大伯、爸爸、我、弟弟都要去做祭拜,爸爸的堂兄弟共四家都有已故老人,所以我们每天早晚都要去这四家祭拜两次,三天下来,爸爸说他的腿都已跪的酸痛不已了。据爸爸说,因去年他的两位叔叔去世了,我们都是带着孝的,一年内不能去村里其他人家串门或祭拜,不然全村五六十户人家都要一一去磕头祭拜的。

这种祭祀习俗一直到正月初三晚上七八点左右,每家每户都要举行送先人大礼,村里又开始沸腾起来了,早上晒炮,下午分纸、分香、分蜡。饭后向先人行礼后,家里的长辈端上一些供品,所有的孝子跟在后面,去先人的坟上送纸币、放炮,大人和小孩都要磕头行礼,春节的祭拜仪式才算结束。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还没有来得及感受最具年味的社火,就匆匆踏上了返程的路。看着奶奶站在村口久久不愿离去的身影,感受着爸爸在车里的沉默,我似乎理解了乡愁与乡情。

爸爸说:路上奔波的人们就像是一枚枚风筝,不管他们飞的多高多远,引线永远在“妈妈”手里,这也许就是爸爸每年春节回家探亲的原因吧。

春节的作文1300字 篇5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郊县农家过年较之都市别有风情。晋阳一带,除夕要垒旺火、捆旺草,门上插柏叶。旺火用炭块垒成塔状,子夜钟声响过,点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过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风俗。谓“吃翻身瓜”。在年终时,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内,用以祭祀祖先,俗称“隔年捞饭”。初五洒扫庭院,清理垃圾,俗称“扫穷上”。

在古交山区,春节期间的活动最为丰富。于除夕夜张挂祖先神幛,族内各户均要送供品一份,当年内生男孩之家要供鸡一只,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壶。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辈给长辈叩头,俗称“盘辈数”,然后欢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于村口,面向祖茔,焚香叩头,鸣放爆竹,俗谓“送神’”。“隔年捞饭”之俗与晋阳多有不同,年终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捞在碗内,上摆核桃一枚,供于皂君神位,一直到过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晒干,搅在粪内,俗言可以虫灾。正月初五为“送穷日”。于初四下午清扫室内庭院,五日拂晓将脏士送到村外,烧香三柱,鸣放爆竹,表示送走穷气。这一日的饭食为蒸莜面或蒸馒头,俗谓“馏穷气”。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内供献莜麦面制成的谷穗状食品,焚香敬纸,燃放爆竹,祷告天地,祈求五谷丰登。一些地方则须先称好五谷各一份,以纸包好,同时供于院内。供后复称,如某种粮食份量增加,俗谓是年收成最好。这一风俗事象,俗称“接籽头”或“抢籽头”。到正月十五,除进行灯节活动外,还有送瘟神的习俗。各村在五道庙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垒塔塔火,供以油面和馒头。活动开始,敲锣打鼓,抬一筐箩逐户收集一把五谷粮食,从衣服上撕一条布或棉絮和按每户人数剪的纸人,置于瘟神牌位前。下午,将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烧香放鞭炮,以火燃烧,意谓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月二十五添仓节时,俗用谷面或软米面捏成仓官爷、谷囤、粮仓及各种家畜家禽形状的灯若干盏,内包煮熟的红枣豆子,灯芯用细谷梗裹棉花制成。入夜,灯内注油,将粮仓灯放在存粮处,牛灯放在牛圈窗台,鸡灯放在炕头,狗灯放在门上边,猫灯放在墙角等,一一点燃。仓官爷灯高五寸许,头戴红缨帽,左手执簸箕,右手拿斗,骑着马,马身上驮若干口袋。将仓官爷灯放置碗内,飘浮在水瓮内。放时要念:“仓官爷爷饮马来,银钱粮食(或麻子、黑豆)驮着来,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以此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春节的作文1300字锦集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